进口or国产:保健食品如何选?
提起保健食品,不少人更信任进口产品。进口产品到底好在哪里?进口产品又哪些需要注意的坑?本文为您分享。
一、进口为何被青睐?
1、添加量高,很多进口保健食品功效成分添加量都比国产的高。比如国产的辅酶Q10一粒不会超过50mg,进口的一般90mg-200mg,有的甚至达到500mg。一般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和功效是呈正比的,消费者追求更有效的产品也很正常。但很多人并不理解为何进口的添加“大方”,国产的添加“小气”;其实这里有基于安全的考虑,后文会有分析。
2、配料表干净。在国外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保健食品品种多,销售量大。比如swisse的进口的VC片配料表很干净,没有香精、没有色素;反观某些国产的VC片的配料表内容丰富,一言难尽了。这一点可能和国外消费者的观念有关。近年来,我国消费者也开始青睐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产品,很多产品也开始以0糖、0脂为卖点,如元气森林的气泡水、农夫山泉的无糖茶等。相信国产保健食品也会逐渐跟上消费者观念的转变。
3、工艺先进、纯度高、性能好。工艺决定原料的纯度、性能。欧美日本国家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更早,工艺因此更成熟。如美国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强化食品”的概念,1942年就有了强化食品的法规。日本在1962年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并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而我国的保健食品行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兴起,时间比较晚,自然在某些工艺方面落后于先发国家。
二、外国的月亮未必圆
进口保健食品虽然有种种优点,但也有一些坑需要注意。
1、功效原料添加量不是越多越好。国产保健品某些原料的添加量低于进口,并非“小气”,而是法规上的限制。而法规的限制也是基于安全考虑,即使某种原料在国外已经有充沛的临床验证,但毕竟人种不同,不可照搬国外的标准。
比如辅酶Q10我国法规要求的是30mg-50mg一天,所以作为辅酶Q10产品每粒的添加量。这款产品(下图)每粒是添加45mg,在国产中已经是非常高了,因为设置成50mg就有超量违规的风险。好比倒一杯水给客人,不会有人实诚到刚好倒到与杯沿齐平,那样稍有不慎就会溢出。
所以建议读者在购买进口产品时也要注意我国的摄入限量,谨慎入手远高于我国限量的产品。
2、效期问题。笔者在调研某些进口产品时发现,效期临近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口产品到我们的手上肯定比国产的运输路线更长、花费时间更多,所以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效期,尽量选择效期比较长的产品。而且配料表干净,就意味着更加不好保存,效期更短。
3、包装破损、产品氧化。之前调研进口产品时包装盒松散、开胶、瓶子破损,甚至脏兮兮的,也是大量存在的问题。很多消费者大失所望,以为买到了冒牌货。其实可能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在运输过程中颠簸、磕碰所致;进口产品因为运输路线更长,出现破损的概率更高。破损后就容易氧化、吸湿,可能就会出现有些消费者反馈的脏兮兮的现象。
4、最后近年来一些进口产品也暴露出问题,甚至是很严重的问题。
据日媒报道,2024年1月起就已陆续出现多名消费者因服用小林制药“红曲胆固醇颗粒”等产品身体不适的报告。截至目前,日本小林制药已有5名消费者因服用的含红曲保健品而死亡,超过1600人因此就医,累计住院人数超过280人。厂家当然有责任,但是相关的审查机构也有责任。
在日本,保健品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称为特定保健用食品,是指其功效和安全性经过政府审议并经消费者厅批准的食品。第二种指营养功能食品,即添加了指定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需在上市前向日本政府提供关于食品科学性的相关依据,具有特定的营养成分补给。
第三种功能性标示食品,由日本消费者厅于2015年设立,不需要经过官方审批和强制临床试验,企业仅需在上市前60天向日本消费厅备案便可上市售卖,企业可以自行给产品贴上通常在药物宣传中才会出现的各种功能性标签。
简单来说,“功能性标示食品”所标注的功能不一定真的有效果,这一制度从源头来看就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是一种非常松懈的监管机制。而此次小林制药“问题保健品”事故爆发背后,并不仅仅展现出企业生产管理失职的冰山一角,同样也折射出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
在此次事故爆发之前,小林制药多款产品常年霸占国内游客海淘“代购”榜首位,例如其生产的儿童退热贴、液体创可贴、暖宝宝、驱蚊贴等产品在国内备受青睐,均是日本药妆店销售的爆款,被中国消费者追捧为“神药”。值得深思。
最后,笔者建议读者在选择保健食品时,能够综合考虑以上提到的因素,而且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确保产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